背景
1970年代以前汽車零組件發展大部份以機械結構件為車輛關鍵技術發展,此時代發展的機構設計技術,奠定日後汽車電子發展之重要基礎。後續隨著電子化趨勢,車輛技術持續建立於傳統機械結構基礎,尤其在內燃機、底盤、車身機構設計技術的成熟,發展出以馬達為基礎的電機電力技術,以改善內燃機散熱效率、加強車輛自發電供電設備(直流發電機)及電動啟動引擎方式。
1980年代由於半導體蓬勃發展,大量的二極體、電晶體及晶片技術陸續應用於車輛技術,順勢開啟汽車電子萌芽時代。此階段初期發展電子噴射引擎控制、電子式空調控制及車用收音機音響等電子控制技術。由於電子控制技術及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發展迅速,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微控制晶片由當時的4-bit發展至目前的32-bit甚至是64-bit,透過不斷提升運算處理速度與控制能力來達到高度智慧化車輛電子控制。
不過由於車輛大量應用電子化產品,而各汽車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的訊息均透過個別的線束與其他電子控制單元進行點對點方式的介接,因此在車輛佈線出現了重要議題:其一為線束佈線(Cabling)複雜,檢測維修上增加困難度;其二為造成整車總線束的長度與重量增加,成本也隨之上升。
因此,在1990年代逐漸發展出車內數位控制網路技術,如:CAN、LIN、FlexRay、MOST等,應用環狀網路概念構成車內電子控制網路,讓系統中各汽車電子控制單元透過網路匯流排(LAN
Bus)發送或接收資料訊息,亦達成多節點溝通能力,同時也解決傳統線束所造成的缺點。此外,在動力傳動部份,符合省能及潔淨動力的目標,包括:複合動力、電動、氫能、生質能等環保動力技術逐漸發展成型,而電子技術也由過去輔助的角色,逐漸成為車輛發展的核心技術。